4000170100

华博观点

从战略视角看长平之战

来源:华博咨询  作者:楼彧  时间:2020-05-27
       一、找出谁是坏人
       一提到长平之战,人们的头脑中最容易出现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说的是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撤掉老将廉颇,换上了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但是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最后被秦国名将,号称人屠的白起打败,45万赵军被斩杀。
       这里需要插播一句:赵括的时代没有纸,司马迁的时代也没有纸,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到了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中才出现的。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条分界线,此战之前,赵国是秦国统一道路上的最大对手,是六国中唯一能同秦国一战的,此战之后,赵国一蹶不振,从此失去与秦对峙的实力,六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由于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历史最后的走向,因此这场战争由于意义重大,历来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与议论,人们对赵国失败的责任问题众说纷纭,但说的最多的,还是认为长平之战的直接责任在赵括,领导责任在赵孝成王赵丹。因此,有人把长平之战作为领导力的案例,有人把它作为人-岗匹配的案例,甚至还有人把它作为人员能力素质和人才培养的案例。
       这让我们想起另外一个故事:曹操在寿春大战袁术时缺粮,又遇大旱。当时管粮的是任峻部下仓官王垕,按曹操意图用小斛发粮,造成军士们怨声载道,最后,曹操的处理方式就是借王垕的头安定军心。当然王垕这个人物是《三国演义》中的,正史中并不存在。
       有不少人都有一个思维方式: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这事怪谁,是谁的责任。就像这次新冠疫情一样,刚在中国爆发的时候,舆论上谈论更多的是在讨论这是谁的错,而不是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别以为只有广大群众对抓出谁是坏人的兴趣远大于解决问题,在欧洲、美国的疫情先后爆雷后,西方社会的成体系甩锅行为则让人感觉大前研一所说的低智商社会的说法真有几分道理。
       在不少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中,都将出了问题归谁负责,该怎么处罚作为重点,而不是总结经验教训,在下一个周期做怎么提升业绩。实际上,持有这种思维的管理者,通常都是抱有“有限责任”、“有限负责”的心态在工作的,是一种打工者的格局和视野,而不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去思考和认识问题。
       二、长平之战的战略思考
       在我们对长平之战进行战略思考之前,先提出两个问题:如果当年赵孝成王换上别的将领,或者继续使用廉颇,情况是否会有不同?
 
       我们先看看第一个问题,“不合适就换人”、“不换思路就换人”、“谁有责任就换谁”,是一些人经常说的话,这话其实隐含着一个假设:有人才储备,甚至人才储备是无限的。
       当时赵国能拿得出手的名将有谁那?赵奢已死,当然没法用,田单是齐国人,乐毅是燕国人,用起来都会有些障碍,李牧当时是否成为将领尚不得知,因为李牧被杀时距离长平之战有31年之远。即使当时已经成为将领,在北方防备匈奴也无法抽身。因此,久负盛名的赵括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现在我们重点看一下第二个问题,继续用廉颇会怎么样?
       这么多年以来,很多人都忽视了问题的本质,那就是,赵孝成王为什么一定要换廉颇?
       笔者认为,赵孝成王换将,其实代表者赵国战略的转变。廉颇代表着一种战略思维,那就是防守战、消耗战。廉颇在前期主动进攻失败后,就转为全面防御,他认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总有耗尽的一天,试图通过消耗战拖垮秦军。但问题来了:当时的赵国,是不是有战略资源同秦国打消耗战?
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秦赵两国的实力对比。
      (一)经济
       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之后几世经营,兵强国富。长平之战将发生时,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
       赵国:赵“地薄人众”,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战争储备并不充足,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
      (二)军事
       秦国:秦军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地近西北,民风凶悍尚武,秦马优良,秦车迅猛,称得上是超级军事大国。经商鞅变法,励军功,实行二十级军功爵制,秦军成为虎狼之师,在战场上的秦军士兵所向披靡。
       赵国:赵国经胡服骑射改革,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以弩弓骑兵见长,赵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军事素养较高,经验丰富。
       对比结果:赵国军事实力略弱于秦,至多与秦持平。
      (三)外交
       秦国:使用“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秦国为全面发动长平之战,甚至故意拉拢赵国的好盟国魏国,承诺将韩国的恒雍之地转让给魏国。如果说上党是韩国的生命线,恒雍就是魏国的生命线。
       赵国:秦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其他诸侯国惧怕秦赵媾和于己不利不敢支援赵国,造成赵国在外交上孤立无援。
      (四)动员能力
       秦国: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进行战争总动员,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补充到长平前线。
       赵国:前期依靠廉颇,后期依靠赵括,基本上是在进行局部抗战,片面抗战,缺乏整体动员能力。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军事实力较为接近外,赵国在经济、外交和动员能力上都明显逊于秦国,缺乏战略资源,根本没有打持久战的本钱。
       事实上,当时赵国已经面临着军粮供应日趋紧张的局面,赵国曾四处借粮,却四处碰壁,比如到齐国借粮,齐王建在其母亲君王后的建议下,拒绝借粮给赵国。赵国所面临的局面,是无法继续进行消耗战的,必须尽快结束战争,在这种形势下,廉颇的战略已经难以为继,继续用廉颇坚守不出,等到军粮供应不上,全面崩溃是不可避免的,换一个将领速战速决兴许还有希望翻盘。因此走马换将,调整战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的失败,对赵国而言,并不是哪个人的能力不足所造成的,而是战略资源同战略目标的不匹配性造成的战略失败,它提醒我们,正确、准确、精确的认识自己所拥有的战略资源,使战略目标与资源、能力形成匹配十分重要,这是战略管理中无法跳过的一道关口。

 
 
 
Copyright(C) 北京华信博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620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