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170100

华博观点

新时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变革:定岗定编的战略重塑与实践路径(上)

来源:华博咨询  作者:高华  时间:2025-10-09

引言:新发展格局下,国企定岗定编的战略价值与紧迫性

当前,我们正处于2025年,中国经济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0-2022)的收官,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经全面展开。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一增一稳四提升”经营目标明确将“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核心的“四提升”指标之一,这标志着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正从规模扩张向效率效益驱动深刻转型。

在此背景下,“定岗定编”——这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其内涵与战略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是控制人员数量、缩减成本的被动性管理手段,而是成为了激发组织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动性战略杠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科学、动态的定岗定编是国企破解“大企业病”、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夯实管理基础的关键一招。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国有企业定岗定编面临的挑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与实施路径,并通过翔实的案例与数据,剖析其推行策略与潜在风险,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前瞻性的洞察与建议。

核心挑战:国有企业定岗定编的现实困境与深层动因

国有企业在推进定岗定编时,往往面临比民营企业更为复杂和棘手的挑战,这些挑战根植于其独特的历史沿革和组织文化之中。

1.  历史包袱与“冗员”困境:许多国有企业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包袱,长期以来形成的“铁饭碗”观念导致人员“能进不能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表现为显性的“冗员”,更体现在结构性失衡上,即一线生产、营销等价值创造岗位缺人,而后勤、辅助、管理岗位人满为患。

2.  “因人设岗”与管理惯性:在实际操作中,“因事设岗、按岗配人”的科学原则常被“因人设岗”的管理惯性所取代。为了安置特定人员或平衡内部关系而增设岗位,导致组织边界模糊、职责交叉重叠,极大削弱了组织的运行效率。

3.  动态调整机制缺失:市场环境、企业战略和业务流程在不断变化,但许多国企的岗位与编制体系却呈现出惊人的刚性。一次定编后,往往数年不变,无法根据业务量的波峰波谷、新技术的应用或战略重点的转移进行敏捷调整,导致资源错配。

4.  人力资源基础数据支撑与量化分析不足:定岗定编的科学性依赖于精准的工作量测算。然而,许多国企,特别是对于非生产性、知识密集型岗位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工作量化分析工具和数据积累,导致编制核定往往依赖于历史经验或主观判断,科学性与公信力不足。

方法论与实施路径:科学定岗定编的“战略-组织-岗位-人员”四步法

为应对上述挑战,国有企业需要采取一套系统性的方法,确保定岗定编工作能够真正服务于战略目标。我们建议采用“战略-组织-岗位-人员”的四步法路径。

第一步:战略解码与组织诊断(定方向)

定岗定编必须始于战略。首先需要清晰地解码公司未来3-5年的战略目标,明确核心业务、关键价值链环节以及对应的组织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组织架构进行诊断,审视其是否能够支撑战略落地,是否存在部门墙、流程冗长、管控失灵等问题。

第二步:工作分析与岗位梳理(定岗位)

这是定岗定编的基础工作。通过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对每个岗位的核心职责、工作内容、输入输出、协作关系及任职资格进行全面分析与梳理。最终产出标准化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的价值”,为后续的编制核定与人岗匹配提供依据。

第三步:科学定编与工时测算(定编制)

这是定岗定编的核心与难点。必须摒弃“拍脑袋”的决策方式,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方法进行编制核定,例如宏观方法,适用于公司整体或大型部门的编制测算。常用方法包括行业对标法(参考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劳动效率指标)、劳动效率法(如人均产值、人均营收、人均利润等)和预算控制法(根据企业可承受的人工成本总额反算人员规模);或者可以同步使用的微观方法,适用于具体业务单元或岗位的精细化测算。例如,工作量分析法(对可量化的重复性工作,通过统计分析其单次耗时和发生频率来计算总工时)、流程分析法(基于业务流程的各节点来确定人员需求)以及专家访谈法等 。

第四步:人岗匹配与动态管理(定人员)

在“岗”与“编”确定后,关键在于实现“人岗匹配”。通过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等市场化机制,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岗位上。同时,必须建立编制的动态管理机制,例如,设立编制“蓄水池”以应对临时性、项目性任务,并规定每年或在重大战略调整后对编制进行重新审视与调整,确保其灵活性和适应性。

 

 
 
Copyright(C) 北京华信博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36209号-3